扫一扫 扫一扫 扫一扫 扫一扫 曾经有段时间对竞品分析很困惑,市面上大部分的文章,多数是比较几个产品的功能、交互,总觉得少点什么。 去年上了白鸦的产品课,再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,觉得差不多可以梳理出产品分析的流程。以电商为例(主要是京东、淘宝、考拉),分享给大家。 一、框架大致梳理了下分析框架。 1. 目标电商的目标一般是单量和利润。产品生命周期不同,目标往往不同。 如果既有的产品体系无法满足目标,往往可以从两个大方向考虑。一是场景需求是否是最合理的?这里又有两条路,一是挖掘拓展场景,二是提高转化率。 如果场景需求已经饱和,那么第二个大方向是,是否可以拓展新的人群,或为人群提供新的价值点? 2. 用户/价值产品服务的是什么用户?能为用户提供什么价值? 按鸦总的课程,不要从人口属性理解用户,而要从行为属性理解用户。
3. 场景场景一般要说清楚「时、空、人」:谁在什么样的时间空间里会做什么、有什么感受等。 梁宁在得到的产品课,强调场景是时空+情绪。 在电商的情况,还要加一个「物」,即产品的品类。电商产品品类不同,激发的场景也可能不同。例如买手机和买纸巾就不同。前者需要很多的认知决策,后者不那么需要。 前面讲到场景层可以挖掘拓展场景和提高转化率。电商提高转化率,个人认为一般有两类。一是提高信息搜寻效率,二是塑造产品/服务的高价值感,这个下文具体说。 4. 规则据此,我们需要梳理的规则就是:
二、搜寻电商主要的场景需求:搜寻+购买。提高用户找到自己想买商品的效率,通常背后的目标是提高单量。 1. 用户关于用户,除了上面提到的行为属性,电商的用户还可以考虑这几个维度:心理诉求/知识储备/熟悉度。 心理诉求 用户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是明确的。我是想要一个 iPhone XS Max,还是只想要个金色的手机。 知识储备 我对想买的东西了解有多少。 熟悉度 对科技产品、新交互、同类 App 是否熟悉;对该 App 是否熟悉:是新用户还是老用户;对新功能的探索欲望如何(工具类 App 可能需要重点考量这点)。 2. 场景/功能/交互在《信息架构:超越 web 设计》里,作者提出用户搜索信息的方式有3类。 一是已知条目搜索。例如查某个同事的手机号。 二是探索式搜索。用户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。TA 期望从搜索过程中了解一些东西。
三是无遗漏式研究。 用户寻找关于某个主题的全部内容。他用很多方式表达他在寻找什么,会很有耐心地使用不同术语来搜索。
我重点看了「对自己要买的东西有一个大概诉求」的这种情况。结合电商常见功能类别来看。 列表-详情的心理模型 国内主流电商都采用了首页/搜索-列表-详情的页面结构。对应了诉求-大概浏览-详细了解的心理模型。 但是否必须按这样的心理模型,这样的心理模型下是否有其他表现形式都可以考虑下。 除此之外,还有部分品类在列表可以直接加入购物车。基本是在一些不需要太多决策的小件商品品类上,例如食品、纸巾等。淘宝最严格,考拉比较精细。 淘宝: 考拉: 京东就比较奇葩了。纸巾不能直接加车,美妆类的像眼影、粉底可以直接加车。美妆类就不用决策可以直接买买买吗? 列表的引导 怎样让用户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?列表页需要帮助用户快速定位。各家有一些不同的功能。 考拉的达人推荐: 考拉认为用户可以从他人的推荐里更好地找到自己所需。 搜索「手机」后,京东出现游戏、拍照等不同类型的手机: 京东显然认为人们对于手机有一个大概的功能诉求。 同时,大家都在列表页中间穿插品牌等推荐。 考拉多是经过运营的一些推荐,淘宝是一些关键词,京东最粗糙,有品牌有广告。 淘宝搜索「手机」这样相对标品的关键词,不是罗列单品,而是根据手机型号生成不同型号的集合列表。 淘宝显然认为人们搜索手机时,心理模型是对型号有一定概念。比起让用户迷失在各种型号商品混杂的海洋,这种组织方式显然更好。 列表页、详情页信息的分配 为什么有些信息放列表页,有些放详情页呢? 例如考拉的颜色预览为什么放在详情页而不放在列表页呢? 仔细考察两边的信息,会发现列表页,由于用户需要在大量商品中快速锁定感兴趣的,用户是在快速筛选,所以会放一些「不符合则一定不会买」的底线条件,典型的例如价格。 再比如搜索服饰类关键词,列表页默认是图片为主的展示,预示了款式是底线条件之一。 而到了详情页这一步,用户在仔细考量,可以承载各种信息。但由于这一步决定了用户是否下定决心购买,因而最好有「有了能下定决心买」的强心丸信息。 详情页放什么信息 前面提到,详情页最好有「有了能下定决心买」的强心丸信息。那它是什么呢? 对于不同的用户,甚至相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,能击中 TA 的信息可能都是不同的。例如可能是快递送达时间,可能是促销信息或他人的评价等等。 那这样的时候,如果我们不知道,就需要有良好的信息架构,至少让用户知道去什么地方找到什么样的信息。 从这点来说,京东的详情页的信息架构我实在很难理解。电商基本有商品、详情、评价、推荐这几个 Tab 小导航,很方便切换。 但京东的详情是单独的,进去后想去往评价等其他模块,非常不方便。 未解决的问题 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发现几个 App 都没有解决。按《信息架构:超越 web 设计》的说法,我们在搜寻信息的过程中,会对要找的问题有更多的理解。那么在这个过程中,我的需求会变化。 因而如何帮助用户在搜寻的过程中,有了更多的了解情况下,更快找到需要的商品呢? 例如我原先在找眼影但并没有具体的诉求,点开几个商品之后,需求更具体化了:希望是有哑光有珠光、不飞粉的。那么此时再给我看刚搜索时出现的那堆大杂烩好像不太合理了。 三、购买电商第二个重要议题是购买,如何促进用户的购买? 1. 我为什么现在需要购买?我比较好奇,当我们有了购买诉求的时候,有时候逛着逛着放弃了,而有时候立刻就买了。什么决定了我们现在就购买呢? 回想线下有经验的销售,一般是能够说服你觉得自己现在就需要,另一种是展示商品/服务的高价值感。 现在就需要 激发起内在的恐惧,或者对某种价值的渴望,往往可以让消费者立刻买单。这个一般线下销售做的比较好。线上的手段还比较有限。 例如化妆品类的,店员通常会让你觉得不买就对不起自己。 美妆品类现在都会有视频,在某种程度上有这个作用。 商品/服务的高价值感 一种是突出商品/服务本身的特点,例如极速送达、包邮等。一种是利用从众、限时等心理手段塑造价值感。 2. 收藏我在每个 App 的收藏夹都有不少商品。为什么这些商品最终没有购买呢?我翻了翻,发现收藏而未购买的商品,场景一般是这样的: 场景1:选购需要信息决策的商品 例如空气净化器,挑选时无法一下子做决策,就先收藏了。 场景2:礼物类商品 和上面的类似,需要做决策。 场景3:等降价 感觉场景3是真正符合「收藏」功能的,另外两种只是把收藏当成一个「暂存架」,主要是为了方便比较,当真正做好决策了,其他暂存的商品都可以删除。 电商的产品经理可以考虑下这个暂存、比较的场景。 3. 购物车又看了一下加入购物车而不买的场景。
这引出一个问题:购物车似乎增加了人们选择、犹豫的时间,是否会减少人们付款的欲望?是否直接购买更好呢? 不过确实用户又会有购买多个商品的场景,购物车会是更方便的。 从前面的详情页图可以看出,考拉和淘宝索性提供了「加入购物车」、「立即购买」两个按钮,京东只有「加入购物车」的按钮。 再额外提一点,也从前面可以看到,考拉、京东的购物车都有数字提示,但是淘宝并没有。由于购物车里有很多陈年物品,并不想处理,看到数字反而焦虑。觉得淘宝的设计更好。 4. 品类相关不同的品类又有一些不同的刺激购买的方式。 手机 京东的高价回收、以旧换新,能促进购买。 京东的手机购买指南: 不过这个功能太粗糙了点。例如如果我想选拍照好、内存大的,还是找不到适合的。 服装 淘宝服饰的推荐搭配。 小件商品 小件商品的「包邮」还是挺吸引人的。淘宝放到了列表页。 电商篇写下来发现工程量远比预想中的大,这才只写了实物电商最核心的两个议题,还有许多其他议题和功能没写到,例如促销、会员、推荐等等。 除此之外也还有很多东西没来得及看更细致。例如淘宝的 C2C 和另外两家的「平台+商家接入」在产品设计上还是有诸多区别;京东偏 3C 和考拉偏美妆的品类特性在设计上也各有特色。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:「Taraaa」 图片素材作者:justyna stasik 「电商产品的设计思考」
手机扫一扫,阅读下载更方便˃ʍ˂ |
@版权声明
1、本网站文章、帖子等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
2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注明“转自(或引自)网”字样,并标明本网网址。
3、本站所有图片和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,仅用作展示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!QQ: 13671295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