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一扫 扫一扫 扫一扫 扫一扫 当我们谈及「用户」和「受众」的时候,提到最多的词大概是「现在的年轻人」,而这个词在很多时候会被置换为「00后」、「05后」之类的词汇。 的确,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,是最朝气蓬勃的用户群体。我们对于这个群体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述,在国际范围内,通常会将他们称为「Z世代」。此刻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和产品体系,是「千禧一代」主导下构建起来的,但是趋势和消费主体正在向着「Z世代」偏移。 流行趋势和年轻人这个最为蓬勃的群体,有着天然的关联,「Z世代」的影响无处不在。如今做设计的时候,考虑的最多的到底是哪个群体?老板和甲方?当然是,但是归根结底,此刻我们在为「Z世代」做设计。 1、TL;DR 太长不看精简版这篇文章干货太多了,如果你时间有限,看看下面的要点,然后收藏文章回头再细读。
但是,「Z世代」用户的这些特质具体是怎么怎么回事,它们对于品牌、 产品、设计、运营、销售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,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?那你就要具体往下看了。 2、来认识一下 「Z世代」吧在差不多10年前,「千禧一代」是市场、营销、推广、设计和品牌提得更多的概念。它指的是在2000年之前未成年,在2000年之后才成年的一代人,也被称为「Y世代」。「千禧一代」基本上是在成年阶段开始认识互联网。也就是说,我们常说的80后和一部分90后是属于「千禧一代」。 「Z世代」的概念则不同。它通常指的是在1995年到2010 年之间出生的年轻人,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互联网的同龄人。在他们出生的时候,网络已经存在,可以说「Z世代」是真正意义上伴随着信息爆炸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,他们是被信息塑造的一代人。 2015年百度所提交的报告当中,中国的 95后人口已经逼近 1亿,加上年龄更小的00后,中国的「Z世代」人口可以想象。彭博社去年(2019年)发布的统计报告表明,全球77亿人口当中,「Z世代」占比 32%,而步入中年的「千禧一代」在人口中占比为 31.5%,略少于「Z世代」。
Marcie 是 Ernst & Young LLP 会计事务所的董事,而另外一家调研公司尼尔森控股(Nielsen Holdings Plc)的报告当中,对于 「Z世代」的描述是这样的:
可是,为什么要为「Z世代」设计? 3、潜力:「Z世代」是趋势,以及巨大的市场严格意义上,在中国,Z世代是非常重要的受众。 和忙于养家糊口的「千禧一代」不同,根据领英6年前的统计数据,「Z世代」的年轻人,平均每人每周的零花钱是 16.9美元(注意这是零花钱平均值),而这些可供随意使用的花销构成了一个440亿美元的一个巨大市场。时过境迁,可以想象现在这个市场增长到多大的规模。 当然,考虑到世界范围内,国情差异,我们还是有必要说清楚点。根据德勤会计事务所( 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td.)的调研,「Z世代」会比「千禧一代」的幸福感更强一些。在12000多名受访者当中,身处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,比起发达国家的受访者,对于未来更加乐观一些:
在 2020 年,「Z世代」用户将会占整个消费者群体的 40%,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比例,并且他们的消费规模和消费能力正在不断扩大,毫无疑问,他们的消费高峰期在后面。 数据来自 Newswhip 现在,从搜索引擎和各大平台上搜集到的信息表明,关于「千禧一代」的信息和内容仍然多于「Z世代」,但是比起几年前已经多很多了。 「Z世代」相关的文章、视频、趋势报告所占据的比例,正在逐年增长,很快会超过「千禧一代」相关的内容。更早占据「Z世代」用户心智的品牌、产品和服务,将会拥有更广阔的未来。 4、用关键词来勾勒「Z世代」用户了解一个群体的方式有很多,数据是一种,用关键词标签也可以了解他们的特质。在 Snapchat 针对 13 ~ 22 这个主流「Z世代」群体中做调研的时候,调研人员让他们给 「Z世代」用户找一句代表他们特质的 Slogan。被调研的用户,嘴里出来最多的是「做自己」这句话的各种变体,比如「就做自己」、「让自己高兴」之类的,其次则是「拯救地球」、「改变世界」之类的 Slogan。 下面将这些标签梳理出来:
5、统计数据里的「Z世代」用户关于「Z世代」用户的调查研究正在飞速增长,这些研究涉及到方方面面,它们在设计和体验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。这些统计数据能够帮助产品和设计团队勾勒出这个占据总人口30%左右的群体的很多特征。下面的一些零散的数据,源自横跨过去5年时间里,不同领域的分析报告和统计:
这些统计数据只是「Z世代」用户的生活、工作、社交、消费等诸多方面当中的缩影。这些散点信息并不足以完整地呈现「Z世代」用户,接下来我会根据「Z世代」用户的不同特质,分重点来进行阐述和分析。 6、社交:富有纵深的「Z世代」用户社交习惯对于「Z世代」用户,我们有很多刻板印象。但是真实的数据反馈出来的信息,比这些刻板印象要深入得多。 根据Pew Research Center 的统计,81% 的「Z世代」用户坦言,社交媒体让他们和朋友之间关系更加亲密,而三分之二的「Z世代」用户则认为社交媒体本身的包容性,让他们可以更容易克服困难时期。 在 Pew Research Center 的这份分析报告中,「Z世代」用户呈现出的很多特征都具有共通性,这些特征如下:
(都是重点啊这些信息)
虽然有专家会批评这一状况,认为「Z世代」用户花费太多时间在线上而非线下社交,导致这种局面出现。但是有数据反映出更深层的原因。社交媒体之所以如此高频率地呈现在「Z世代」用户的生活中,原因大体如下:
从这一点来看,便捷度的高低程度决定了当下的「Z世代」用户实用社交媒体的频率。 那么,「Z世代」用户会因为什么聚积成为小团体呢?同样有数据支撑: 41%是因为爱好,40%是因为品味一致(玩梗对上频率或者癖好相符),28%是因为流行文化,28%是因为体育运动,26%是因为时尚。 这些数据基本来源于2018年。从这些数据当中,我们可以窥见整个「Z世代」用户的很多特质。无论对于产品、设计还是运营而言,这些数据可以用来作为一些决策的支撑,当然怎么用就要取决于你要做什么了。 7、完美主义:「Z世代」用户的高预期和高阈值从可用到易用,再到体验优秀,整个互联网领域经历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的迭代。而对于「Z世代」用户而言,他们接入网络的时候,互联网产品基本上都以易用作为基准,而现在,用户体验优秀已经是产品的基本要求了。 我们塑造了对于「完美体验」充满期待的一代人。他们对于体验、产品有着更高的阈值。他们没有经历手动拨号、手动连接打印机这个阶段,无线、无缝的体验,上手即用的体验,已经成为「Z世代」用户的底线。 这也意味着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用户体验的一些范式,在「Z世代」这里可能并不太适用。比如系统报错、404页面,我们以往会通过一些用户体验层面的技巧来掩饰和引导,但是对于数字原住民而言,出错就是体验差,面对这样的「不完美」,会直接关闭离开。 有一部分调研表明,不少「Z世代」用户面对应用报错这也的情况,会倾向于认为是技术不到位,而非真的出错了。 这也是为什么,在现今的用户体验设计当中,对于404、空状态、报错提示这些部分的内容,会采用情感化的、强指引性的、带有示例的设计,这种平衡需要设计师花费更多的精力来打磨细节。 8、隐私焦虑:从出生就伴随「Z世代」的情绪和「千禧一代」截然不同的一点在于,「Z世代」作为互联网的「同龄人」,他们的出生、童年就已经被父母通过不同的方式发布在网络社交媒体上了。 「Z世代」在网络上展示生活,很大程度上是从父母长辈开始的。很多人对于童年的记忆可能真的只是记忆,老照片,但是「Z世代」的年轻人的最最早的记录,可能是直接从网络上获取的。他们对自己幼年的认知,和网络密不可分——被关注,已经成为一种近乎与生俱来的习惯。 Nathan Jurgenson 在《The Social Photo》中写道:
一方面,「Z世代」对于隐私的重视程度高于以往,这使得「Z世代」用户对于产品的私密性,隐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。而这也正是「Z世代」区别于以往世代的根本区别。隐私焦虑与生俱来。 与此同时,这种隐私焦虑让「Z世代」更早意识到对于自己需要对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内容进行筛选和塑造。与其说「Z世代」用户在意个性的张扬和表达,不如说他们热衷于经营自己的「人设」,自己的社交媒体帐号,就是自己的「品牌」。 在「Z世代」用户身上,外露的个性和态度,隐藏的私密和信息,是一体两面的。 9、不耐烦:8秒注意力的「Z世代」用户「信息过载」是世代病。和「信息过载」概念伴随出现的,还有我们一直强调的「注意力经济」。我们都很清楚自己其实耐心有限,这一点和「Z世代」的年轻人类似,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,「Z世代」比我们想象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还要短。 Google 在 2012 年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,用户对于网页的注意力集中时长,从 12 秒下降到9秒。而对于「Z世代」整个人群,不止网页,在多数时候,注意力集中的平均时长大约为8秒。
「即时满足」这四个字是刻在习惯里面的。如果你面对的是这样的用户,那么你的产品和服务所拥有的时间窗口,是非常短的。 尽管从设计和开发的技术上,是有办法来通过提升体验、加入动画,或者一些其他的令人惊喜的方式延长「Z世代」用户的注意力时长,但是别忘了,你面对的不是一个人,也不是一次两次,「Z世代」用户的这种倾向是习惯和本能,是持续存在的。 如果你的团队有专门的用研,那么可以有意识地找「Z世代」用户来进行测试,搜集定量数据,比如完成任务的时间和满意度等,在其中寻找典型的用户,后续安排访谈深入了解。 10、专注:乐于挖掘的「Z世代」用户不过,「8秒注意力」本质上是「Z世代」用户用来过滤信息的一种机制。生活在一个选择多样的世界,「Z世代」用户需要从海量的信息和选择当中,筛选出对他们而言有用的、有潜力的内容。这也是为什么「Z世代」用户对于互联网呈现出极高的依赖性。 无论是热搜,还是其他的社交媒体排行榜,「Z世代」用户都非常热爱。他们通过社交媒体,热搜和趋势排行榜,快速地了解最热最流行的内容。一旦他们针对特定的信息点表现出足够的兴趣和关注度,那么接下来,他们会开始专注于这个信息点,开始向下挖掘。 「快公司」的撰稿人使用了 Marcus 这个案例作为说明。这位来自威斯康星州的17岁少年,自从对鞋发生兴趣之后,花费了几年时间专注于挖掘和了解复古运动鞋文化,成为一名资深「鞋狗」,在大一的时候,他开始充分运用自己这方面的信息优势,通过搜集、销售稀有款的复古鞋,赚取了第一桶金。 这种立足于快速筛选的专注,还体现在职业的选择和执行上:
这些数据来自领英的「2019年招聘研究」调研报告 这些数据很大程度反映出一些「Z世代」更突出的一些特质:快速筛选,兴趣和目标优先,围绕目标快速执行,如果确定要做,会尽早做。 11、自我品牌:「Z世代」是自己的品牌经理也许你很少能看到这样的描述。不论是国内媒体对于 00 后、05后群体的描述,还是国外对于「Z世代」的描述,其中负面的部分很多。在中国,80后、90后、00后之间有着相对明显的差异,在国际范围内,「千禧一代」对于「Z世代」的不理解也是客观事实。 JEREMY FINCH 在快公司的这篇文章里面是这么说的: 「在个人层面上,Z世代通过社交媒体来获得即时反馈和即时确认,因为那里有着全部的同龄人,是话题的中心。他们会给予自己人设,取悦每一个访客,尽量避免争议和冲突。在专业层面上,Z世代对于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深有体会,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表达、工作、作品等方式进行自我证明。」 实际上,「Z世代」承担在着巨大的压力的同时,也在竭尽全力地营造个人形象和个人品牌,他们可能在时间管理和个人品牌管理上,有着天然的热衷,并且在努力地践行着这些管理机制。 但是,这种「自我品牌」的经营思维下,「Z世代」的另外一个特质也浮出水面: 12、功利:「Z世代」的实用主义倾向正如前面所说的,更多泡在线上的「Z世代」的生活和社交状态会更加「密集」。他们虽然喜欢「为自己工作」这种想法,但是源于生活和当下激烈竞争的压力和焦虑,让他们更加倾向于务实的工作。 在快公司的访谈调研当中,很多「Z世代」现在的择业趋势是倾向于教育、医疗、销售等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的领域,这通常意味着较低的可替代性。但是与此同时,他们为了保持职业的稳定性,会不断学习新技能,并且制定动态的计划,来尽力掌控自己在整个就业市场种的竞争力。 「Z世代」的实用主义并非是忽略其他只在乎「实用」,而是更加符合这个年龄段人群价值观和需求的「实用」——同他们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,总能拎得清。这种倾向在购买产品,选择商品的时候,同样存在,只不过这种趋势常常隐藏在他们狂热追随的趋势、流行背后,并不是那么引人注目罢了。 了解「Z世代」的这种实用主义倾向,在产品和运营上的意义其实很大。如果产品、服务和品牌运营,无法真正让「Z世代」用户感受到「益处」,符合他们所认同的价值观,那么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。 这可能意味着你的团队当中需要有「Z世代」用户的同龄人,能够无缝地深入到「Z世代」用户中,了解熟知这一群体。 13、视频:「Z世代」的内容消费倾向「Z世代」用户每周在移动设备上浏览视频的时间大约为23个小时,而这同样是 2018 年的数据,在经历了2020隔离在家之后,这个数据可能还会提升一大截。 抖音为什么会火,B站为什么会火,有太多的文章进行了相关的讨论。这里真正值得注意的是,「Z世代」用户对于视频的偏好,远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年龄段的用户。根据 Visioncritical 的分析报告,「Z世代」用户是 Youtube、Instagram 、Twitch、Snapchat 这些平台当中,增长最快、粘度最高的用户群体之一。 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印证了一件事情:即使类似于B站、抖音这样的平台是绝大多数用户视频创作者和消费者聚积的地方,但是微信毅然决然地在此刻开始推动「视频号」——这并非不理智,这本身是合理的。只要功能体验足够好,产品服务和微信的生态更加无缝,它依然有赢得未来最大用户群体的青睐——「Z世代」用户并不会把注意力投入到一个平台当中。 根据 Morning Consult 的统计数据,从「Z世代」到「千禧一代」横跨30年的不同年龄段用户当中,并不存在哪个平台是某个年龄段独占的。但是不同年龄段当中,视频消费倾向有着明显的差异,并且这种格局差异并不小,其中 Twitch 和 Tiktok(抖音)在低年龄段「Z世代」用户中增长最快。 但是在另一方面,「Z世代」用户并不会被某一个平台给束缚住,无论是实用主义至上的原则还是他们能够快速转向的特质,都决定了「Z世代」用户不会仅仅停留在这么一个平台。 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女性「Z世代」用户反映,她们获得新新产品信息渠道是社交媒体、视频和大V。 值得注意的是,男性的视频消费倾向和女性消费倾向有着相当大的差异。对于「Z世代」男性用户影响最大的视频平台是Youtube,而女性则是 Instagram: 在国内的数据是什么样的,我暂时还没找到比较权威靠谱的统计,但是相信在整体视频内容消费偏好上,国内的「Z世代」不同性别消费者的倾向差别肯定是存在的。 但是,不论这种差异是什么,都意味着各个品牌、产品都需要更加精准地来寻找内容和广告投放的渠道。 14、全渠道:「Z世代」用户的消费习惯倾向虽然「Z世代」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,但他们身上依然存在一些「反直觉」的习惯,而这也是我们需要克服的「刻板印象」。必须承认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于线上购物,但是根据调研,「Z世代」的用户同样热衷线下购物。 67% 的「Z世代」消费者更习惯在线下实体店购物。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线上购物和线上服务不重要!「Z世代」倾向于借助手机和电脑在线上了解信息,通过社交网络来获取资讯,然后去线下实体店体验并消费。 这意味着线上线下同样重要,根据 User Testing 去年发布的最新的 CX 行业报告,以「Z世代」为主的下一代消费者最重要的东西之一,是品牌的「全渠道体验」。相应的,「Z世代」用户也是最能洞见品牌线上线下服务和气质当中,不一致的地方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对于设计、对于品牌和服务在渠道的完备性和流程的流畅性上,有了更高的要求。 15、创意:「Z世代」的设计力和创造力「Z世代」用户本身就是比以往任何一代人更乐于创造,也享受创意本身的群体。 根据 Snapchat 的分析报告,60%的「Z世代」用户会通过社交媒体来呈现自己真实的一面,而这些「真实的一面」很大程度上,会通过二次创作来进行表达。 他们倾向于使用最新的数字软件和APP 来进行创作,比如让图片和文字重新排版,在图片上叠加手绘插画,使用来自世界各地、 不同文化的元素来进行混搭和改造,使用蒙太奇式的表达来创造全新的叙事,而不是从头开始创造——他们就是生活在社交媒体上的策展人。 「Z世代」用户追求视觉表现的复杂性,因为他们有足够强大的学习能力。但是与此同时,社交媒体加速了很多「梗」和「元素」的传播,同一个「梗」在不同人的手上,基于不同的构想被不断的二次创作,就会在社交媒体上形成「病毒式」的传播。 「Z世代」用户的视觉语言是怎么形成的?它们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。游戏,流行文化,音乐,各种奇奇怪怪的梗,加上纯粹的乐趣,结构式的表达,表情符号,所有的这一切在不断的叠加、冲突、再创作中,塑造来「Z世代」用户在网络上,所呈现的一切。 想想看,我们最近这几年来,大众视觉流行趋势里面有哪些东西?越来越夸张的渐变,打破规则的跨区域的排版布局,低保真的视觉,野蛮主义的风尚,故障风的回归……它们和「Z世代」用户的很多表达倾向、打破固有视觉形态的喜好,在内核当中是一致的。 来自 Irregular Labs 的 Molly Logan 是这样说的:
如果说,想要在设计上抓住「Z世代」用户的心,最有效的办法恐怕是在社交媒体最前沿、小社群的边缘、在趋势的尽头去寻找和尝试,在亚文化和小圈子里,去寻找新的机会。 是否存在有一个「典型」的「视觉元素」能够抓住「Z世代」的内心?恐怕我们所熟知的特定的某一个风格,都做不到这一点——不同的文化、元素、风格、观点,哪怕是互相冲突的,在「Z世代」用户眼中都是平等的。不断的混搭和重建,创造不一样的全新视觉体验,才是不变的。这才是这一代人「视觉美学」的核心特质。 所以,品牌设计机构 Mero 提供了这样的一套策略:
16、营销:即时享受 vs 忠诚度计划通常,品牌和服务会通过「积分兑换」、「会员体系」等不同的策略,来培养用户的长期关系,维系长期需求,并且降低用户的流失率。无论是分级会员还是累计消费兑换(比如航空公司的里程兑换计划),加上一定的个性化的服务,这样可以让用户在长时间的累计过程中,提升对品牌的忠诚度。这种策略通常被称为「忠诚度计划」。 但是这种策略在「Z世代」用户身上逐步失效。「即时享受」、大量的信息,加上海量的选择,让多数的「忠诚度计划」无法扛到开花结果的那一天。 根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一项研究,「Z世代」用户渴望与自己喜欢的品牌互动,其中44% 表示他们对于富有创意的产品感兴趣,42% 乐于参与和品牌宣传相关的互动活动,38%的用户会参加品牌赞助的活动,而36% 的用户会为品牌创建数字内容。这种互动就是「即时获取」的一种。 这种比例的参与度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当下社交媒体上,品牌活动、直播互动以及「明星-品牌-粉丝」构建的生态当中,强大的流量带动力。
17、影响:「Z世代」最看重「真实有趣」,而不是粉丝量在 Morning Consult 的影响力报告当中,相当引人瞩目的一个部分是关于影响力的:对于「Z世代」用户而言,一个社交媒体帐号,是否拥有大量粉丝并不那么重要,是否真实有趣,才是关注他的理由。 这份图表清晰地统计出了一个社交媒体帐号的「影响力」组成。其中,深绿色的部分,是认为这一特质「非常重要」的用户比例,而浅绿色则是代表「比较重要」的特质。但是我们注意到,绝大多数的特质中,「非常重要」和「比较重要」的比例还是比较均衡的。 对于市场、运营和设计而言,这份统计数据可以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标准,下面我按照总体影响力的大小将这些特质列举出来(越靠上的部分,越多用户觉得非常重要):
18、结语对于「Z世代」用户这个庞大的群体,我们还在不断了解。新的品牌策略,产品规划,设计方法,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摸索和探究的。 参考来源: 最后附上5份 PDF 格式的数据报告: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yRr_HywmeM6urqix9vHIUw 提取码: bu6p 手机扫一扫,阅读下载更方便˃ʍ˂ |
@版权声明
1、本网站文章、帖子等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
2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注明“转自(或引自)网”字样,并标明本网网址。
3、本站所有图片和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,仅用作展示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!QQ: 13671295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