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一扫 扫一扫 扫一扫 扫一扫 我叫邓千军,广告圈外号“冥想”。我做广告已经18年了,从2000年开始,记得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礼品公司的设计部上班,公司聘用我的理由是我的手绘能力,薪水是税后1200。当时我一算,每天居然能赚40块钱,真不错。 之后,陆续在一小型广告公司上班。所谓的广告公司,充其量也就是设计公司。做的都是一些折页、单页、logo设计之类的工作。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负责的项目,比如:餐厅的菜单、宣传页、门头等等。我负责的相对高大上一些,IT类客户。比如打印耗材、磁盘存储等等。老板带着我直接去见客户接工作,去的地方就是海淀炙手可热的中关村。当时的中关村一片火热繁荣,卖彩显的(彩显:就是彩色电脑显示器,相对刚出现彩色显示器的一种称呼)、卖耗材的、卖内存的、卖盗版光盘的。就当时来说,你能想到的东西中关村有,你想象不到的中关村也有。 那个时候小广告公司的设计师往往都身兼数职,从了解客户的需求到设计提案、完稿、印刷盯片都是一个人全程跟踪完成,一人当成数人用。 而当时所使用的电脑,相信现在好些人应该只是在影视资料上见过。 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台苹果电脑 苹果G3 iMac G3,相信很多人都在网络上见过 G4,相信无数美术对它都印象深刻 iMac G4,从这台电脑之后 最左边的苹果鼠标是我至今都觉得很棒的一个设计 21世纪初,互联网在国内刚刚兴起,刚刚步入拨号上网阶段。我还记得当时的速度:每秒56K。当时广告人的精神家园一个叫A网、一个C网。曾经混迹这两个网站的广告人,现在基本都已经创业或者改行了。比如A网和C网的文案版主阿三,现在专注于他的“中国守艺人一〇八匠”计划,在全国各地挖掘和采访传统手艺,并摸索传播和改进这些手艺的可能性。劳博开了广告门,邓斌与三位合伙人成立了天与空,王小塞做了有门互动,痛楚,也就是后来开了环时的老金。另外,还有黄燕东、痞子、上官等等,都做得风生水起,各自成为了一方霸主。 还有一位印象深刻的A网网友,网名叫油菜。他的帖子里,都是一些不知道从哪里扒来的不露点美女图,因此也成为了浏览量最高的帖子之一。 多少个熬夜加班的闲暇,上A网逛帖子成为了当时最大的乐趣。也许是互联网刚刚兴起,这种社交平台刚刚建立,在信息不是那么容易流通的时代,显得极有凝聚力。只要有聚会,参加的人数往往超过报名人数。比如我,就是在2003年,A网第一次古堡酒吧聚会认识了阿三、痛楚等当时的“网红”。 A网和C网对于许多老广告人来说,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记忆,那是一个充满情怀的年代。 10多年前的存储工具从上到下依次是zip盘、2.5软盘、MO盘,你是否还留着?
那个时候,广告创意人是一个倍受尊敬职业。客户还不叫甲方,也没有从乙方挖人的习惯,CD指着鼻子骂了客户的事情也偶有发生。那时候的客户不专业,但尊重广告人。另外,没有点专业高度的阿康是混不了客户部的,这点,庄淑芬写的《奥美有情》里描述得非常到位。 那个时候,4A公司的总监座位,坐的基本都是来自香港、台湾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地方来的人。 他们带来国际的创意理念,与完备的工作流程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是中国广告、传播的布道之师。我身边有几位同事,跟久了台湾总监,不光学了一身本事,还学会了一口台湾腔。比如我在上海达彼思时期的一位同事,如果你光听口音,绝对不会想到他是重庆人。 那个时候,纸媒还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。所以,好美术都有一双火眼金睛,印刷校色都有一定的修为。为了做好打样校色、查看菲林等工作,公司基本会有一个创意部和完稿部门专用的桌台。这个桌台除了正常工作之外,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,就是成为售书、售碟的临时铺面。 说到卖书,那个时候,人们还比较喜欢看书的。如果你是一位老广告人,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堆积在台面上的各种设计年鉴、广告合集。还有几本曾经红极一时的杂志:《广告档案》、《意》、《milk》等等。另外就是打口碟、D5、D9到后来的蓝光了。而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及给我们供给精神粮食的背后功臣。这些人扛着几大包巨沉的书流窜于各大广告公司,着实赚的是辛苦钱,混迹4A的人应该没有不认识他们的。 我能想起的卖书人一个叫姚明,一个叫张诵书。而卖碟的两位一位叫葛碟仙,一位叫季碟仙,在北京广告圈鼎鼎大名。甚至有创意人为了表示对这两位的感谢特地为他们绘制了插画。
在2010年前后,不少4A公司顺应时势,成立数字营销公司,但大都昙花一现。我印象里比较长寿的是奥美集团的OgilvyOne。当社交网络开始兴起,传统的媒介投放开始受到挑战,无数的预算开始转向数字营销。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,2009年在达彼思的一位新加坡同事,因为客户用于传统媒介投放减半,而果断选择互动公司作为发展方向。 而这期间,旭日因赛、英扬传奇、华扬联众、新意互动等等一些公司各展所长,盘踞一方。A网、C网被广告门与数英网替代。在市场大环境的推动下,甲方开始越来越注重线下公关活动,灵思、迪思、宣亚、蓝色光标等一些公关公司开始做大做强、各自兴衰。 如果说国际4A的黄金时期,应该是2000年后的十年左右。跟随国际4A的总监们成长起来的本土创意人才也开始崭露头角,比如第一位做到国际4A公司总监的本土创意人束非,也是担任主流4A Agency ECD的第一位本土创意人;(这一点有争议,一说最早做到4A创意总监的本土人应该是黎音,于97年升任为奥美创意总监。)还有凭借公益广告《别人的孩子》第一个拿ONE SHOW金奖的本土导演李蔚然;以瑞士军刀《工具箱》第一个拿戛纳狮子的本土创意人方遒等等。越来越多的本土创意人成为国际4A创意力量的中流砥柱,当老板们看到本土创意人已经完全担当起创意工作,数倍高薪的外籍创意人士则开始逐步递减。 时至今日,不少本土创意热店已经名震江湖。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天与空、胜加、W、意类、芝麻西瓜、F5等等。网络媒体、拍摄技术、制作技术的进步让以往无法实现的想法得以实现,广告也已经从二维平面,变成了声光电、装置艺术、展览、实验、活动等多种端口和形式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,广告不再局限于广告,它变小了,成了更大营销范畴的一部分,同时也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好玩了。 很多人都在唱衰广告,觉得广告风光不再,创意人不再受到尊重,甲方也在去乙方化。文案也已经变得没有什么边界,想创意也不再仅限于创意人。但如果我们跳出这种固化思维来讲,这何尝又不是一种进化呢。岁月在驱动我们向前,一切都在改变,一切都在创新!广告并非已死,它只是顺应了这个时代。 也许多年以后我们会给这个时代命名,而我作为参与者和旁观者,至少可以骄傲地告诉后来的同行,我曾经是这个时代的一份子。 数英用户原创,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手机扫一扫,阅读下载更方便˃ʍ˂ |
@版权声明
1、本网站文章、帖子等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
2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注明“转自(或引自)网”字样,并标明本网网址。
3、本站所有图片和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,仅用作展示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!QQ: 13671295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