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一扫 扫一扫 扫一扫 扫一扫 一、语体:90%的文案输在了第1步当你构思得很完整,当你酝酿得很充分,就可以键走龙蛇,写文案了吗? 且慢!且慢!著名华语文案姐夫,我,劝你键下留字,且慢! 90%的文案省略了关键的第一步,造就了广告文案的千文一面。90%的文案其实就输在了这关键的第1步,后面再怎么写也无力回天。 有那么严重吗?如果你想做那90%,就不严重。 写文案的第1步是什么?是:选择语体! What?只知道“美体”、“三体”,语体是什么鬼? 不知道就对了!姐夫就是要告诉你不知道的。我这次要说的写作秘密,从来没有哪本文案书说过,也没有哪个教父“Get”到过。 再说一个你更不知道的词:“语体自觉”。 窃以为:一枚闪闪发光的文案,必须要有“语体自觉”。 想要有“语体自觉”,当然要明白什么是“语体”。其实,语体一点也不复杂,但也没那么简单。
头条百科的这个解释,完全可以忽略。 我一向提倡人话输出:语体就是“体裁 + 话语方式”。这不是严格定义,只是一个便于你理解的说法。 写文案之前,务必先确定语体。同样的内容,选对语体,你就赢了大部分的文案。 乔治·路易斯对于定位理论有个“拉链说”。不考虑语体就写文案,就相当于没拉裤子拉链。 90%的文案,都是“尿裤子文案”。
这条官方语体分类,拉掉了一个重要的语体:广告语体。 没错,大部分文案在用“广告语体”写作。为什么90%的广告文案很相像?原因就在于:都使用了同一种语体。 什么是“广告语体”?你看到的广告文案大部分都是!好点的是委婉叫卖体,更多的是粗暴洗脑体。这种"尿裤子文案", 就懒得总结了。 以上的分类有错吗?没错,但不够感性和性感,缺少现实指导意义。 口语语体?书面语体?这个二分法太过笼统简单。我这样分:
大年二十九晚上,在小丰知识星球微信群,群员们还在丧心病狂的学习:就“口语语体”和“书面语体”进行了讨论。“语体自觉”就是从讨论开始的。 《小丰现代汉语广告语法辞典》虽强调“口语化”,但这并非绝对标准。 选择语体不是构思的最后一步,而是写文案的第一步。“这一步”要分两小步来走,上面把语体分为四大类,但在实际操作中,这是“后半步”。 先讲“前半步”。我们来看看更具体的“分类”。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?去他的正确!去他的科学!这两个词把很多文案带进了坑里。姐夫是杀气腾腾的实战兵家,只以好学、易懂、有用为标准。 这只是“姐夫”自己的分类,这只是针对文案写作的分类,没有普遍性,也不符合传统的“体裁”定义。 文案常用语体分为:
细分到这程度,不难理解了吧?银联诗歌POSE机看过吧?诗词语体。 聚划算“刘一刀”是代言语体,IP化后,巧妙转化为了故事语体(武侠语体属于故事语体)。 小度无线智能耳机的微电影:故事语体(狗血肥皂剧 + 甜宠偶像剧)。
百度刷屏的大妈说唱:MV语体(说唱TV也是MTV)。
语体无处不在。街边大喇叭吆喝:“喜讯!喜讯!全场三折!”,就是在使用新闻语体。 语体是一座隐秘森林,欢迎你自行脑补完善。 每个语体都可继续细分:
语体类型的细分有两个原则:A 用得上; B hold住。 如果愿意做这份“笨功夫”,你就是哥伦布,发现了文案写作的新大陆。 落笔前,你想到过这些语体吗?落笔前,你思考过哪种语体是最优选择吗? 如果没有,你就错过了上百种可能,你就错过了优化自己的文案的可能。 也就是说:第1步你就被甩掉了N条街。 如果你没有“语体自觉”,那就说明你一直在用“广告语体”写文案。那就有个很严重的问题:内容时代,你的文案无法破圈!(如何用“语体写作”破圈?请见之后的公文。) 有人会问:多出个选择语体的流程,是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?!错!大错!写文案就是螺狮壳里做道场,本就是个精细的技术活儿。 是大部分文案们,把技术活儿简单化,行活儿化了!如果说姐夫的文案好那么一点点,就是因为这份多出来的“复杂”。 优秀文案并非天生,而是优秀在更多的自我要求和付出。 复杂和简单是相对的。学习任何事情,都是从细化的分解动作开始。等你烂熟于胸了,就可以省略这一切,凭直觉和本能下笔了。 语体是个宝藏工具箱,针对不同问题,有不同的解决工具。 有多少文案,一辈子只使用了其中几件工具?无论木匠活还是瓷器活,都用自己用惯了的扳手或螺丝刀? 营销大师科特勒认为:超新星品牌要素之一是“具有独特叙事和价值观”。选择、使用恰当的“语体”,是“独特叙事”绕不过去的开始。 姐夫一直致力于“语体”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梳理。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:非常有必要把“语体”作为单独的课题,进行深入持续的探讨和研究。 认真看完本文,就等于扫过盲了,就等于你打开了宝藏工具箱。下次再写文案,你一定会先想一想“语体”这个问题。想一想,就说明你有了最基本的“语体自觉”。看,一点也不复杂。 初学者,先掌握好这18种语体。多多练习,就会有收获。进阶者,该如何做?下篇文章里会说。 二、文案扫盲:2大分级 22种“语体”文案写作的第1步是选择语体。实操中,这1步要分解为2小步。 上半步是“18选1”或“18选多”,从而选定“体裁”。下半步呢?下半步简单得多,是“4选1”或“4选多”,选定“话语方式”。
“口语语体、书面语体、半口语半书面语体、网络语体。”—在这个层级上,语体并不止这四大类。比如:多语种语体(中英混杂、中日混杂等)越来越多被使用,但因为很少能形成固化的语法特征,就没有列入。 “元気森林”中的“気”,就是日语。 哪种语体最匹配或最不匹配呢?(有时候,出于创意需要,要为B级语体选择非匹配的A级语体。) 这4种语体,也是可以继续细分的。
《小丰辞典》再版丛书里,有两本赠送的小册子,里面是姐夫和小伙伴们多年来梳理的“网络语体”,已有百种之多。我在十几年就开始关注语体问题,并有意识的收集整理了一些语体。“网络语体”不停演变,快到几乎收集不过来。其他语体则相对稳定,只需要耐心地去寻找。 “广告语体”是个狭小的闷屋子,窗外则是郁郁葱葱的“语体森林”。请不要再宅着了,出拳打碎窗子,跳出来吧! 这4种语体是A级分类。上篇讲的18种语体是B级分类。 B级从属于A级,那为什么要先B后A呢?
再次强调:这22种语体只是不严谨的粗略分类,你可以自行补充和再细分。想进阶者,可以再细分出“A+语体”、“B+语体”,绘制出自己的“语体地图”,然后按图索骥来创作。 我一直有个小小愿望:希望全行业一起来做这件事,能整理出一本《语体辞典》。语体森林浩大而丰盛,姐夫只是辟出了一片白桦林,但,这不是凭一己之力可以穷尽的。 先不用管整座森林。你只要按照姐夫粗分的22种语体,做选择题就够了。当然,这只是初阶课程的第1步,单语体写作的第1步。 在高阶的文案写作中,常常是多语体融合起来运用,而且会使用“体变”这一高级修辞手法。 当然,做好选择题只是基础。每一篇好文案都是综合运算题。方法都是简单的,运用都是复杂的。太多方法只是写给读者看的。 输出这些伪方法的“老师们”以前不曾实践过,将来更不会去使用。“方法粉”们却如获至宝,如醉如痴,“独孤求败”着。 不信?你查验下:他们使用自己的方法吗? 下面,姐夫将进行自我验证。能用创作验证自己的方法的,真没几个呢? 讲述自己的经历,拆解自己的案例,是“语体运用”的具体展示,也顺便回答下痛点问题。 欧克!你喜欢的栗子来了!我们由“评述语体”进入“自述语体”。啊哈哈,本文也是“多语体”写作的一个示范。 1、语体有时代性吗?姐夫刚入行时,广告圈被两个语体霸屏:广告语体和新闻语体。 “最好的广告是新闻”——记不得是奥格威还是鲁迅说的了,反正很多大师都强调过这条写作原则。 这句话当然有其道理,但在广告刚刚萌芽的中国,却被执行为:“最好的广告是新闻联播”。不仅媒体投放首选新闻联播,就连文案语体都播音员化:字正腔圆、义正言辞、不容置疑。 说到这里,想起自己第1次写文案的惨剧:“老猎头”白酒,卖点是度数高、杀口。主要客户是高度白酒的重度消费者。当时姐夫刚从编剧圈逃难亡到广告圈,满脑子的故事。于是,我写道:“我曾用它灌醉过东北虎”。然后……,就没有然后了。 按照当时的文案语体标准,这根本不是广告!“处女杀”!我差点因为“语体”问题被开除,最终,被发配到了饮料组。 放到今天,这不正是文案们梦寐以求的高级思维吗? 现在是2021年,没有故事思维,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案。 有人说:不是时代变了,而是媒介环境了。有道理,媒介大环境,决定了哪种语体成为主流。 但为什么20年前的泰国广告,就以“故事语体”为主了呢? 我认为:语体是有时代性的。一定要熟悉“主流语体”,但也要掌握反时代的非主流语体。当故事语体成为时代主流叙事方式时,使用非故事语体也就有了差异性、创意性。 2、如何使用多语体写作?美林香槟小镇《圣经》三部曲,是多语体写作的典范。姐夫亲身拆给你看,展示下如何用“多语体”来写作。 诞生18年来,三部曲一直被称为最难模仿的作品。不讲灵魂和内容,三部曲的不可模仿性,就在于对“多语体”的运用。 《圣经》三部曲由《7天创镇纪》、《7宗醉》、《10诫》三个系列创意组成,一共28支平面广告,是史上最长平面广告。不可模仿性表面看来自长度,但长度来自语体。在文学领域,三部曲一般被称为史诗巨著,也即“史诗语体”(个人不严格的概括)。为了和竞争对手拉开身位,创作之初,姐夫就决定了用“史诗语体”来降维打击,最大程度压缩模仿跟进空间。被模仿的文案很多,模仿史诗级文案的很少,技术难度就是高高的壁垒。不信,你仿个试试 《7天创镇纪》是日记语体。有日期,有天气状况,记叙了一天的游历;也是游记语体,不仅有日常流水账,更着重点出了所感所思(这才是重点)。 《7宗醉》是设问语体。美林香槟小镇犯了哪七宗“醉”?且听我一一道来。草、树、葡萄、马路牙子都说了人话,这又是怎么回事?童话体!童话是故事语体的一种。 《10诫》是训诫体(箴言语体)。 每支稿件的功能介绍部分,都使用了直给的广告语体。 《三部曲》语体结构:
美林香槟小镇楼书:自述语体(游记语体)+蒙太奇语体+广告语体。(限于篇幅,不再详述)。 “拆解开,原来这么复杂!”写时复杂,读来简单,这才是一枚老炮文案深不见底的功力啊! 三、5大语体:提升文案破圈力不懂语体,就无法破圈。文案破圈力,首先是语体破圈力。 如何掌握语体破圈力?先做好以下4个基本项,还要掌握5大常用出圈“语体”。 基本项1:放弃“硬广思维”,抛弃“广告语体”。“破圈”这个口号,已经大姨妈化了,每个月都要痛喊一次。为什么“破圈”这么难?根源在于思维方式:硬广思维。 硬广思维不仅包括硬广,还包括传统的软文和公关思维等。思维方式不变,就不可能破圈! 那么,怎样才能改变硬广思维呢?不,先不用去改变! 说句大实话:大部分人的思维是无法改变的。除了少数人,大部分人是通过路径和工具来思考的。 人类历史也是这样演绎的:少数人发明工具,大部分人有了工具思维后,再进行分工和劳动。 你能说服你的亲妈:洗碗机比手洗得更干净吗?讲科学原理?还是晒大数据? 改变不了的!正确的方法只有一个:给她买台洗碗机,用起来! 路径和工具变了,思维才能变。 洗碗机用的多了,亲妈也就不自己洗了。 语体就是这台洗碗机,现在交给你,请即刻用起来。 用的足够多,“硬广思维”就自动破掉了。 从现在起,不要再使用广告语体,哪怕都用“问答语体”。 基本项2:你不是写文案,只是在用力写“语体”。能否破圈不是取决于内容吗?是的!可硬广并非没有内容,只不过把内容高度折叠了。 现在要做的是:用“语体”这把撑子,把衣服撑起来、重新舒展开。 比如:为一个理财软件写文案。 广告语体:
换个语体呢?用故事语体,讲讲不擅理财的人生后果?怎样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呢?爱情故事?名人故事?推理故事?反正不能讲玄幻故事! 那就名人故事 + 推理故事吧! 那就要按照“语体”的要求,全须全尾的写。写完足本后,再去删减。 是名人故事,就要挖出不为人知的大料。是推理故事,就要写出逻辑缜密的道理。 支付宝神级文案《梵高为什么自杀》,就是这么写出圈的。 《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》—玩的是“最后一分钟大营救”的套路。你也看过不少好莱坞电影,都看到丝袜上去了吗?
语体不是内容,但对内容有着体例上的要求。“广告语体”是最简陋的语体,换个语体来写:写充分、写完整、写丰富! 写的足够用力,就破掉了“广告语体”的魔咒。还是用“硬广思维”、“广告语体”来写文案,不仅出不了广告圈,甚至都出不了同事圈。 基本项3:找到自己的主语体,用到烂!不擅长写故事?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“语体”,你一定要把它找出来。 这几年频频靠长文案出圈的“胜加”,就很少使用“故事语体”。
怎么判断主语体?结构全篇的语体,就是主语体。 一篇文章,要有主语体。一枚文案,也要有自己的主语体。 不要怕用力过猛!“主语体”就是独门武器,要练到滚瓜烂熟。 基本项4:为主语体找到辅助语体,变变变!一个主语体,可以内嵌几个辅助语体。 胜加上面的3个案例中,内嵌了:论述语体,诗词语体,故事语体等等。 美林香槟小镇《三部曲》每支稿件,都是一个主语体 + N个小语体的形式。 一个文案,不必擅长所有语体。 “语体写作”的最高追求,是形成“个人语体”。 乔治.路易斯,尼尔.法兰奇,许舜英,李欣频等等,都有自己的“个人语体”。 “个人语体”,是鉴别真假文案大师的一个重要标记。 主语体是恒量,辅助语体是变量。 练好了4个基本项,下一步呢?该用哪种语体去破圈呢? “里子”(内容)+“银子”(费用)是能否出圈的“决定项”。 文案只是内容的一个子项,语体则是文案的特定形式。语体不能独立存在,语体附着于内容才有生存权。 出圈?首先要把消费者调动起来。如何调动? 6大心智传播路径:1、走眼 2、走脑 3、走泪 4、走舌 5、走心 6、走肾。 哪种语体,才能走通6大路径?学会5大常用出圈语体,立刻提升你的文案出圈力。 1、新闻语体“最好的广告是新闻”。你不是批评过“新闻语体”吗? 澄清下:我批评的不是新闻语体,而是官方化的“新闻联播”式语体。 制造新闻热点,用正常的新闻语体报道出来,是近几年品牌出圈的主要手法。 创意热店“天&空”,以擅长营造“艺术大事件”著称。“大事件”怎么传播?不能当成故事讲!要当成社会新闻报道出来,才有可信度和影响力。 有兴趣的话,可以深扒下“中国银联诗歌POSE机”的传播全过程。 “逃离北上广” —— 前几年轰动一时的出圈案例。试想:如果没有各路媒体的追踪报道,如果没有参与者的“实时直播”,这个案例还成立吗? “完美日记”最近才请周迅做广告,之前是怎么传播的呢? “完美日记 × 大英博物馆/完美日记 ×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/完美日记 × 探索频道/完美日记 × 中国国家地理/完美日记 × 岩井俊二导演……。” 消费者是怎么知道以上品牌事件的?自媒体新闻是主要途径之一。 完美日记是品牌跨界的玩家,也是制造品牌新闻的高手。 过去,新闻多由记者编辑来写:现在,新闻更多的来自“自媒体”。但无论形式怎么变,文案始终是幕后总撰稿。 新闻语体虽常见,但仍是品牌出圈的首选。 事件型新闻的关键是什么? 走“眼”,让消费者亲“眼”见证! 2、故事语体新媒体时代,拓宽了内容的表达空间。 终于能好好讲故事了,“故事语体”就成了当下的“主流语体”。 好故事能跨界,好故事能出圈。那么,该讲哪种故事?
支付宝神文案《梵高为什么自杀?》,就是一个构思巧妙,逻辑缜密的推理故事。 第1支引起全民刷屏的短视频: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》,也是一个搞笑的推理故事。
汰渍的《锦衣神探》,就“凝珠”,展开了一个精彩的悬疑故事。 vivo手机的动画短片《他下班的秘密》,虽是普通生活场景,但悬疑感十足。 《Wrinkle, Women, Wonderful? 木偶脸世界》—— 是欧莱雅为“抗时逆”精华推出的广告,是一部科幻悬疑片,共4集。 以上两种语体,都是“走脑”的。
情感故事,是故事语体的主类别。 2018年的《三分钟》、2019年的《一个桶》,2020《女儿》—苹果把情感故事“IP”化, 每到春节,就刷一次屏。
笑出泪也好,哭出泪也罢,情感故事一定要“走泪”。 百岁山广告是故事语体吗?为什么投放量那么高,只有吐槽,没有刷屏?笛卡尔狗血爱情故事,你看懂了吗?虽然披着“故事语体的外衣”,但还是硬广思维,还是传统广告片思维。难怪砸再多钱,也出不了圈。 语体的实现条件很低,但要讲好一个与语体相符的故事,却是有门槛儿的。 为什么传统媒体时代,前两种语体比较少见?
好文案,深谙各种故事语体。 3、问答语体出圈,首先要成为公众“话题”。问答语体是天生的话题体质。 《为什么要有深圳?》是设问语体。全片融合了故事、证言、自述、诗朗诵等多种语体,但一切是为了回答自己预设的问题。 设立话题,引发争议,要多使用“问答语体”。 问答语体,绝非是一问一答。 《我们都是有问题的人》和《女生的反义词》都使用了排比式问答语体:不断的递进重复,画外音和人物独白相互交替,既自问自答,又互问互答。充分演示了“问答语体”的花式应用。 所谓“走舌”,就是要成为社会谈资。
四、语体创意:只有1%的文案懂“语体”能用来做创意吗? 一个女护士,从“病历语体”得到启发,进而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,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艺术家。 这是珍妮·霍尔泽(Jenny Holzer)的故事。她是当代少数几位以概念著称的女性艺术家,受年轻时做病例记录员经历的启发,她将那些枯燥废弃的文字粘贴重构,开始创作以文本为媒介的概念作品。 从文字内容上看,霍尔泽创造了一种极具张力的或可称为“箴言体”的写作方式。这些句子大都很短,却具有非常强的“煽动性”和“穿透力”,例如她那句著名的“滥用职权,意料之中”(Abuse of Power Comes as No Surprise),现在已被大众广泛引用。 从“病历语体”升华为“箴言语体”,就是艺术家寻找恰当创意形式的过程。 1、成为创意形式珍妮.霍尔泽被称为“箴言艺术家”。 如果把箴言语体拿掉,艺术家还存在吗? 语体是语言形式,如果转化为创意形式,语体就成为了创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 不可分割的意思是:转换了语体,创意就不存在了。 来!请试着给这则经典广告换下“语体”。 姐夫尝试过:新闻语体?代言语体?箴言语体?再夸张点:演讲语体?论述语体? 把“谈话语体”拿掉,这个牛批创意就彻底消失了! 乔治.路易斯是用“谈话语体”做创意的高手。 用语体做创意,就是让语体成为创意本身。 2、转换语体主体
每个语体都自带说话主体。有的说话主体,还自带身份。
换掉说话主体的默认身份,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意效果。 年轻人玩说唱是日常,买菜大妈说嘻哈才是看点。百度《你说啥》的创意能量,来自新身份和默认身份之间的强烈反差。 如果银联POSE机的诗来自北岛、舒婷,而不是贫困山村几岁的孩子,还会成为全社会瞩目的刷屏话题吗? 新身份和默认身份的反差越大,创意度就越高。
先来看一段文案:
“踢不烂”—自述语体。语体的主体不是人,而是大黄靴。 一双靴子的人生自述。靴子的经历+用户群人生态度,才是“踢不烂”的深致之处。 举个走肾的例子。 因为“太那个”的原因,只能简单描述。 某成人网站的形象片:特写镜头 —— 一只大DD,大DD对着麦克风,兴奋的唱了一首很狗血的歌。 如果是一个嘻哈歌手在唱呢?这支“MV语体”的创意还存在吗?还能斩获众多国际大奖吗? 乔治.路易斯的后1个案例,语体主体也不是人,而是物:瓶子、番茄。 语体的主体不一定是人。 美林香槟小镇《三部曲》——不仅上帝说话,树、草、路也能说话。 “去人化”不就是“拟人化”吗? “龟兔赛跑”的故事都听过:乌龟和兔子都说人话,还有心理活动,这是拟人化;乌龟或兔子现身说法,讲述自己的故事,才是语体主体的“去人化”。 “拟人化”,是修辞方法。 “去人化”,是创意方法。 语体主体“去人化",其实是去掉了“人”这个惯常视角。 视角有多独特,创意就有多新颖。 3、用“体变”做创意“体变”,歧义颇多。 相对靠谱的定义:《汉语修辞技巧教程》:“体变”,就是把具有特定语体色彩的语言因素(词语、格式或体式)变体使用,使其在另一语境中产生新义的修辞技巧。 “体变”有两种:1、词语体变。2、体式体变。本文只讲创意,主要指第2种。 简单的说:体变,就是把某种语体换个语境来使用(不局限于语体色彩)。 “上好佳”田园薯片广告,采用了“相声语体”。由德云社演员孟鹤堂和周九良,以传统的“报菜名”形式安利了十四种口味的薯片。 相声语体走出剧场,用来推销薯片,就是“体变”,就是在用“语体”做创意。 《后浪》是什么语体? 演讲语体。再细分下:无现场观众的电视脱口秀语体。 一个人隔着电视,对着一个群体演讲,这是传播的大忌。 “体变”是一场冒险,当你置换了“语体”的语境,那要看内容是否真的支撑。 《后浪》,是“体变”的一次成功冒险。 这支公益海报,使用了“书信语体”。反对建路,不该联名写信给政府吗?这封信则是某公益机构写给花东市民的。语境完全不同,语体也就发生了“体变”。 巴黎世家这支大片看过吗?这简直就是“新闻语体”本体啊。 全片没有人声,只有背景音乐。没有语言,能称为“语体”吗? 有新闻演播室,有播音员,有现场记者,有受访者,有片头片尾 —— 你能说这不是新闻语体吗? “臭脸播音员”一直在播报,只是她所说的内容被”消音“了而已。 无声也是一种语言,有时候,还是最重要的那种。 语体是内容的形式。播音员说什么,并非判断语体是否成立的依据。 你可以说:这支大片不是”新闻“,但不能说它不是”新闻语体“。 这是一支“体变”创意,也是一支”纯语体”创意。 反华品牌都该gun!本文只是借其谈语体,切莫上纲上线!(有兴趣的,可以去“小破站”观看。) 语体家族中,还有个特殊存在:程式化语体。 病历、药方、菜谱、公告、申请书、说明书、证婚词,判决书、规章制度、航海日志,以及古诗文……等等,程式化越强的语体,越容易“体变”。 “程式化语体”并非专指文字。 “程式化语体”也以纯语言的形式存在:注意事项广播,电视天气预报,GDP导航播报,倒车注意提醒……等等。 这家叫“渔记”的餐厅,运用“体变”,把广告墙变成了“网红”拍照点。 药方本是用来治病的,被用于餐饮宣传,就是“体变”。 移时、戏拟——专家们看作修辞格,姐夫则视其为“体变“。
”体变”也可指语体风格发生了变化。无论怎么定义,“变”就对了。 4、用“体移”做创意“体移”:就是语体移植。一般指:把一个语体整体移植到另一个语体中去。 “体移”和“体变”的区别?“体移”发生在2个”语体“之间:“体变”发生在语体和语境之间。 理论搞不懂?那就没必要懂,会做更重要。 你把“体移”和“体变”当成同一种创意方法,也不会出人命。 易立竞用采访语体来吐槽,这本身就是创意。 《吐槽大会》是脱口秀节目,必须用“脱口秀语体”。易立竞把“采访语体”移植进了“脱口秀语体”中,这让她的吐槽别具一格。 蒙淇淇也如是:把凡尔赛语体移植到了脱口秀语体里。 苏联诗人马雅科夫斯基,竟然把“广告语体”移植到诗中,创造了文学新物种——”广告诗”。 以上所说的几种"语体”创意法,可以融合起来使用。 比如:《你说啥》使用了C方法,同时也使用了B(1)方法。 语体不仅可以“创意”,还可以“创业”。 如果能把某种“语体”产品化,你甚至都能登上福布斯。
语体创意还是块人迹罕至处女地,有很多未知和未解,需要进一步的发现和总结。 五、一文厘清:文案5大“谜之概念”“语体”真的那么重要吗? 近来,作家余华参加某培训大会的消息,上了热搜。一个学渣,居然敢辅导高考作文? 余华是不是“渣老师”暂且不论,倒是想起了他的一个小故事,一个和“语体”相关的小故事。 写《活着》的时候,余华大概写了1万字,竟然写不下去了。新婚妻子陈虹(诗人)看了文章后,给了他一个建议:既然第三人称写不好,那就试一下第一人称。余华马上推翻从前的稿子,开始重新用第一人称写,很顺利就写完了。 “换人称”就是“换语体”。从叙述语体切换为“福贵”的自述语体,《活着》才得以活着。写文案也一样,写不下去时,换个语体,可能就能茅塞顿开了。 前文说过:语体是写文案的第1步。余华写之所以不下去,是因为没找到适合的语体。 “语体”一直是文案理论的盲点。 语体,语法,文体,风格,语境,语感……,许多人做了10几年文案,还是搞不清这些谜之概念。 本文是“小丰语体研探系列”最后1篇,将以“语体”为钥匙,把以上“谜之概念”一一解锁。 迷了这么多年,别再“糊”下去了。花5分钟,读完本文,多少做个“明白人”吧。 学习阶段,“不是什么”比“是什么”重要。真正运用时,“是什么”才更重要。 前文讲过了语体是什么,现在讲语体不是什么: 1、语体不是语法“语法”,就是语言素材的“用法”。 事实上,现在有“语体语法学”这个学科,足以见得,语体和语法完全是两个概念。 举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:
“语法”和“语体”处于语言运用的不同层面。 2、语体不是文体
“文体,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(或样式、体制),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,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,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。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,属于形式范畴。” 文体一般分为:散文、诗歌、小说、戏剧四大类。这四大文体都属“文学语体”,“文学语体”只是语体的一个类目。
“文字是语言的符号”。 “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,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”。 这不是姐夫说的,而是符号学大师索绪尔的名言。
营销人,只学习“语体”就够了。
文体,不能脱离文字而存在。 语体,可以只存在于口头上。 还是那句话:只学习“语体”就够了。 3、语体不是风格语体,就是语言的外衣。风格,却不止于语言。 语体是具体的,风格是抽象的。风格大于语体,也高于语体。 “风格是指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。风格,源于希腊文 στ ”。 语体也有风格,但语体不能等同于风格。 语体风格是整体风格的一部分,但语体风格和整体风格有时并不一致。
语体发生了“体变”后,自带风格也发生了“变格”。
《我们都是有问题的人》是问答语体,《女生的反义词》也是问答语体,语体相同,两者风格却截然不同。 同一种语体,可以匹配不同的风格。某一类风格,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语体。 “风格,”处于语言运用层级的最高级。 4、语体不是语境前文曾说:把语体变换语境使用,就是体变。语体的使用环境,就是语境。 “语境”是个争论不休的概念。 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.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。他区分出两类语境,一是“情景语境”,一是“文化语境”。也可以说分为“语言性语境”和“非语言性语境”。后来,有学者把这2种语境称为“静态语境”,提出了“认知语境”这一新概念。 学术,常常把简单问题复杂化。语境:就是语言环境。 狭义的指口头语言中的前言后语,书面语言中的上下文;广义的还包括表达思想时的社会环境,如时代和地域、社会思潮、风土人情等。 语体,相对固定和独立。语境,因时因地因人而变。
不同时代、不同的社会总环境,主流语体也就不同。在“小丰语体研探系列”之一里,讲到过“语体有没有时代性”这个问题。 领英网的《不要做广告》,如果不结合语境,很容易被误读。听了“前后语”,就能明白:并非奉劝年轻人离开广告这个行业,而是不要去不好的广告公司。 片中的广告大佬,其实是在批判行业生态。为什么要讲这些?为什么要这么讲?归根结底,还是因为语境:广告行业的乱象,招聘行业的竞争,应聘者的浮躁等等。 要根据语境选择语体,而不是反过来。 5、语体不是语感“语感: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的既定用法(如形式上或习惯用语上)的敏感性, 对语言的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觉。” 作家格非的定义:分寸感,节奏感。语感就是作者对以上“两感”的敏感性。 语感是主观的。语体是客观的。语感是抽象的。语体是具象的。 “语体”和“语感”不容易混淆,那就不需多讲 —— 这就是“分寸感”,就是“语感”。 6、语体无关抄袭语体没有知识产权。语体是集体创作,是积累,是沉淀。所以,不存在抄袭问题。 “内外”有抄袭嫌疑,不是因为语体(多人“自述语体”),而是因为思想和内容。
语体,是某种语言形式的原型。99%的创作,都是对原型的重复或再创作。 语体,是免费的公共资源。不好好利用,就是暴殄天物。 为什么现在讲语体? 姐夫,一名孤独的民间作者。文字最底层,汉语最前沿。 写《小丰辞典》时,我就意识到了语体的重要性,并开始了自己的探索。
为什么近20年了,才首提“语体”问题? 首先,“语体”研究属冷门课题,曲高和寡,更何况当年?;其次,一直在默默践行,“少说多做”,是我的个人性格;最后,新媒体的到来,赋予了语体更多的使用情景和途径,“语体”写作变得重要起来。 我深深的意识到:语体是门宏大的学科,即使是“文案语体”这一细分领域,也非一人之力所能穷尽。我所谓的研究,谈不上学术,也绝不严谨,但,总算是个开始。 长期主义者,永远是孤独者。 很多价值和意义,历经很多年后,才能被重新检视和重视。 可,总得有人做不是? 这个时代,不缺网红,但缺一个“姐夫”。 作者公众号:小丰品道(ID:xiaofengpindao111) 手机扫一扫,阅读下载更方便˃ʍ˂ |
@版权声明
1、本网站文章、帖子等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
2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注明“转自(或引自)网”字样,并标明本网网址。
3、本站所有图片和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,仅用作展示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!QQ: 13671295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