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扫一扫 ![]() 扫一扫 ![]() 扫一扫 ![]() 扫一扫
完美主义、细节控,总会借用气味调整故事氛围的「透明度」。 有趣的是,明明闻不到,但观众总能感受到其中的情致——它是清爽怡人,还是带着淡淡的油彩质感... 而关于气味的种种神秘,在一本小书中能找到更多非固定答案。 作者让-克罗德·艾列纳(法国),被评为现代最懂商业语言的天才调香师之一,曾为希思黎、宝格丽、圣罗兰、莱俪等众多高奢品牌创作出顶级香水作品,也是爱马仕首位御用调香师。 书中记录了艾列纳在2009年10月-2010年10一整年的气味灵感。借这本日记,文章带大家一窥这位传奇调香师的创作日常,看他是如何在散文诗一般的表达里,解构并重组着他的香氛美学。 1、原来,创作香水极重要的一步是确定「内涵」//
2、气味即「符号」//
3、当艾列纳创作香水时//
4、先锋发言//
写在最后看完这本小书后,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对香水心动的场景。 六七年前也是在上海,刚出地铁站没多久,一个身影一闪而过,留下一股淡淡的植物香气、又有冷空气的味道,个性而不生硬,完全打破了之前对香水的泛泛印象。 后来特意去各大专柜试香,但再也没找到那个感觉。 回想起来,那是一段非常小说化的经历。自己也怀疑过,那美好的一刹那是不是只是记忆加工后半真半假的错觉。答案自然不得而知。 但并未因此就推翻或纠正那段回忆。这么多年过去,不知不觉也养成了从嗅觉到味觉都会下意识留意,且稍有挑剔的习惯。 而气味也成为我主观判断、有意营造并维持一个场景环境,的方式方法之一。 其实,公开谈起香氛话题对笔者来说是一件有些“羞耻”的事。可能是因为,大众媒体对香水的传播太过露骨,再顶上百亿级赛道这样的噱头,总觉得这本来对于用户来说更具想象力、内容延展性的享受型商品,只是被数字化的当作一种可分一杯羹产业,未免有些沮丧。 越来越多的主题相近、魅力持平的香水故事出现,却很少能感受到关于产品的、具体的个人化表达。 有不少香水产品和内容,都给人一种「是,好像又不是;或者这个可以是,那个也可以;以及当下是,过了冷静期后又不是」之类的感觉。 每款产品确有概念,但内涵谈不上成熟稳定。这是否与香水创作的源头有关?答案依然不得而知。 但看完这本小书,起码从气味美学理论上来讲,每个人关于气味的感知和美好记忆,是可以解释的,当然也就有可能被香水创作者——影响并赋予。 就像艾列纳在书中提到的那样: “制作「大地」费时八个月。这一路走来,我用论点、气味影像滋养它,这些素材到后来都用在宣传资料和店员职训上面。” 香水的产品内涵决定了它的创作,然后是后期如何与用户沟通。表达要在前后、里外始终一致,且确有其实。 最后,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下自己与香水的故事,笔者将自费抽取一位送出文章所提书籍《调香师日记》一本~希望给你的生活带去更多创意和芬芳情趣。 手机扫一扫,阅读下载更方便˃ʍ˂ |
@版权声明
1、本网站文章、帖子等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
2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注明“转自(或引自)网”字样,并标明本网网址。
3、本站所有图片和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,仅用作展示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!QQ: 13671295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