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一扫 扫一扫 扫一扫 扫一扫 编者按:现在字体设计在电脑上就可以轻松完成,但在第一台Mac刚发售时,中文字体设计很不容易,各方面的限制特别多,不过知名字体设计师柯炽坚仅靠自己一人就做出了「俪宋」体,后来这也成了苹果电脑自带的中文字体之一。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有趣有料的故事,一起来看看。 △ 以向量描绘,俪宋的「一」 俪宋始于 1989 年,是世界最早的 PostScript 中文向量字体之一。现在 Mac 中的「俪宋 Pro」, 以及华康的俪宋家族,都基于 1989 年的初代俪宋[A]。对今天的编辑来说,俪宋只是一种内文细明体罢了。而且在高分辨率屏幕与印刷的时代,它实在太细了。但俪宋确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。柯炽坚在开发过程中,也亲身参与了「桌上型出版」(Desktop publishing)初期的历史。 1980 年代对于出版界而言,是一个剧烈的变革时期。原本还在手工制稿的设计师与美编人员,忽然要开始熟悉新兴的计算机工具。而变革若追溯到更上游的字体行业,感受则越加剧烈。在很短的时间内,照相排版兴起,变成相当热门的制稿方式,压缩了铅字的市场。但两者基本上仍然共存,各有用处。不过,在 1980 年代中期发迹的桌上型出版,则一步步让铅字与照排走入历史。 小历史:桌上型出版革命△ 苹果公司出品的 Mac 是桌上型出版革命的要角 现在要做一份印刷稿,流程非常简单。一般人都可以在 Word, Pages, InDesign 等各种「所见即所得」(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)的软件编排作品。选单上有数百种字型可以直接套用。想换字型,一键即可完全改变,还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浏览效果。再按下「打印」,从打印机里跑出来的,就是一份完整的作品了。 回到 1980 年代初期,这些事情是做不到的。美编人员如果需要字型,就要购买铅字,或请照相打字行输出需要的文字。然后剪剪贴贴,把图文贴到完稿纸上,冲印为成品。若要写文件,还只能手写,或者用打字机。 不过,一系列重大变革都将打下基础。1984 年,Mac 发售,是第一个有图形化接口的个人计算机。1985 年,第一台可以读取 PostScript 语言的数字激光打印机 Apple LaserWriterPrinter 问世。同年,Pagemaker 也上市,让「所见即所得」的设计流程初步实现,后来变成最流行的图文编排软件。围绕这些发明,现在称为桌上型出版的体系在这几年间平地而起。 不过,如果没有字型,这些发明也都只是没有子弹的枪罢了。因此,第一代数位字型,也随着这些发明同时诞生。 △ 与俪宋有关的 1980 年代桌上型出版简史 与桌上型出版一起革命的字型刚开始,所谓「数字字型」指的其实是点阵字,点数越多,看起来越精细。但不论如何精细,点阵字的边缘看起来都还是有锯齿感。我们现今所习惯的平滑曲线字体,叫做「向量字」或「外框字」,是用贝塞尔曲线描述的。 在 1980 年代,屏幕上还只能用位图字体,因为 CPU 的效能还不能支持向量显示。向量字必须透过外接装置运算,有如今日的显示适配器。再透过 LaserWriter 这样的设备输出后,精致的向量字体才能出现在纸上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是当时的设计师,在屏幕上看到的是点阵字,输出之后,纸上的才是向量字。相较于点阵字「小字会歪掉、大字会有锯齿」[B],PostScript 向量字体无论如何缩放,曲线都很平滑。而且,在不同装置之间传输,格式也不会跑掉,已经具有目前 PDF 的部分功能。 有些设计师已经发现,若完全使用计算机编排,好处比以前更多:Mac 的图形化操作接口,搭配 Pagemaker 等编辑软件,操作起来跟实体流程越来越像,非常直觉。而且LaserWriter 还可以印出精细的向量文字。如此一来,完全以数字档案制作、输出稿件的「桌上型出版」流程,俨然成形,将会比从前更快、更方便、更便宜,而且质量更好。[C] 看着这波浪潮正在疯狂发展,柯炽坚也跃跃欲试,开始接触这些尖端科技,整天盯着一个昂贵的小屏幕描绘文字。用 Mac [D] 搭配 Fontographer,他打造了俪宋。 △ Fontographer 在早期 Mac 计算机上的接口 俪宋的诞生还在蒙纳香港分公司(Monotype HK)任职的时候,柯炽坚就开始每天「练功」了。白天在公司上班,回到家也没多休息,忙着摸索新买的配备——而且是存钱买来的:他的月薪是 8000 元港币,已经是经理级薪水。不过,当时 Mac 一台要价 4 万港币,一套Fontographer 也要几百块美金。价钱是比以前亲民许多,但还是很贵。不过反正年轻,还没结婚,没什么负担,也就下定决心买了。 一整年时间下来,技术渐渐成熟。而当时的蒙纳,还以销售 LaserComp 激光打印机为主要业务,香港分公司要支持内建中文字型的开发。蒙纳黑,蒙纳宋,就是他在这段期间的作品。这些字型理所当然的是点阵字。虽然业务日盛,但蒙纳似乎短期内还没有升级技术的打算。 「我就是个冒险者嘛!」想起当时,柯炽坚下了这样的脚注。大公司很安稳,但安稳也不是他追求的,而新科技往往代表的是新机会。所以他干脆离开了蒙纳,与朋友共同创立了自己的第一间字体设计公司:TTL (Type Technology Limited),作为友人公司底下的独立事业。 1989 年时,PostScript 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排版语言了。香港信报正准备要大幅更新为数字编辑系统,委托 TTL 的母公司打造,排版软件与字型一并通包。而当年并没有 PostScript 的向量中文字型,俪宋也因此有了开展生命的契机。 俪宋的设计△ 比较俪宋与其他明体的横笔 初代俪宋完全是为了报纸排印需求而设计的。它预设的应用范围,是 8—10 pt 的小字。而且,还要注意报纸糟糕的纸质,以及打印机尚不太高的分辨率。当时的激光打印机,最高只能印出 300 dpi 的文件。这种环境下的字体,要追求的便是尽可能高的清晰度。 追求清晰所以,在架构上,俪宋的中宫比较外张,让小字号时还保有舒适的白色空间可以阅读。伴随着稍微外张的中宫,重心也自然比较低些,增加长时间阅读时的舒适性。[E] △ 比较俪宋(左)与铅字(右)的排版效果 而笔画描绘上,也尝试解决环境的限制。从铅字时代开始,有些明体字的横画起笔会打造成「喇叭口」的造型。日本照相排版时代的「本兰细明朝」就有这样的设计;从铅字复刻的数字字型「龙明」起笔也能看到类似造型。在铅字时代,起笔突出,有助于抵消铅字磨损,让多次印刷后的文字还保有明显的起笔形状。而起笔能让文字的轮廓更为突显,因此容易辨认。若从历史来看,因为明体是由楷书慢慢演变而来,所以明体的起笔造型,往往也会带有楷书起笔「回锋」的意念,看上去更有人文气息。 △ 横笔的楷书起笔之意 柯炽坚将喇叭口笔型运用在俪宋的设计上。但俪宋起笔的喇叭口相较之下是最夸张的,这是他反复实验后,认为最适合当时环境的设计。另一个为了提高清晰度的设计,是撇笔尾端的切线,让小字时看起来尾端是尖的、干净的,不会残留不干净的墨点,又不会过度锐利。目前许多数字明体也采用这样的设计。 △ 截断式收笔 vs. 铅字的回转式收笔 没有前例可以参考柯炽坚用来执行这些设计理念的工具,是Fontographer。它是第一款可用贝塞尔曲线描绘的字型设计软件。Fontographer 在 1986 年推出,比起先前的设计软件, Fontographer 售价巨幅降低,一般设计师也买得起了。字体设计在某些国家,也因此开始普及。 但有个问题: Fontographer 理论上是一个为欧文字型设计的工具,各种规格的设定值,也都是欧文的,而中文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语言。要如何用设计欧文的工具打造中文呢?这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参考。 「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?如果让一个外星人来看,他也不会知道这是用来设计什么语言的,反正它可以描绘东西嘛。」他就开始尝试在 Fontographer 设定中文字的规范,花了一整年的时间试验。尤其是字面框的比率,更是经过多次调整才得到的结果。每次调整完,都要把结果印出来看才准确──而当时还要到影印店才有雷射输出,每输出一次都要花五块港币,一套字开发下来,成本也不小。 现在有很多中文字型的字面率是 92%,这就是他制作俪宋得到的最佳比例,后来在中国台湾华康字型总监任内时,成为标准。不只如此,他一反传统中文造字粗细比例靠感觉拿捏的习惯,改用软件内的单位值来控制。一直到后来的信黑体家族,还是以这样严格的标准设计字型。 △ 俪宋的规格 俪:字型命名的创新俪宋还有一个看似不重要,但其实很创新的地方:命名。中文字体的命名往往相当无聊,全部看来都是差不多的「某公司明体、宋体」,这样虽然可以略知出品方,还有字体的分类与特征,但形象上略为呆板,无法给人额外的联想。在字体前冠上形容词「俪」,可以让无生命的计算机软件有了人物一般的性格。 「俪」除了表示形体的美感,也带有成双成对的概念:俪宋与俪黑,一个是内文字型,另一个则是标题字型,凑成一对「美丽的璧人」。在《一字一生》里,柯炽坚提到「俪」其实来自二女儿的名字。如此命名,或许也能看出设计师对自己里程碑式的作品所投注的情感。 批注[A] 俪宋除了有向量字体以外,为了配合当时还没有跟上脚步的打印机、屏幕,也有 24×24 的点阵字版本。柯炽坚于 1992 年加入华康后,TTL 的母公司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,便将俪宋版权出售给华康。俪宋当年设计时,只有 Big5,还没有 Big5 HKSCS 以及 Unicode,而现在 Mac 内建字型「俪宋 Pro」,是后来华康公司于 2003 年增修补字后出售给苹果公司的产品。然而,后来由华康公司增修的俪宋 Pro 与俪宋家族,有些笔型与理念都已不再继承柯炽坚原本的设计。 [B] 参考:ftp://ftp.isu.edu.tw/pub/Windows/Chinese/txt/soft/font1 [C] 这里要注意的是,桌上型出版并没有立刻取代手工制版。LaserWriter 在发售当年就要价 6 千多美金,一般人仍然无法负担,大多是公司行号购买。在九零年代初期,手工制版与数字输出是并行的,从激光打印机输出的文字,还是要贴到完稿纸上冲印,数字输出制稿,要到 Windows 95 以后才比较成熟。 [D] 根据柯炽坚,当时测试 Fontographer 的机型为 1986 年上市的 Mac plus;而正式投入制作俪宋的机型则为 1990 年上市的 Mac IIFx。 [E] 这里所谓的外张,是相对于铅字时代的中文,中宫微微外张,而不是像今天很多 号称「通用设计」的 UD 字型那样夸大的外张。而「中宫紧缩──重心高」、「中宫放低──重心低」是一个比较自然的搭配,若反之则略显别扭。 【优设精品字体教程+资源】
原文地址:blog.justfont 【木子设计网 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:13671295@qq.com】 ================关于木子设计网================ 手机扫一扫,阅读下载更方便˃ʍ˂ |
@版权声明
1、本网站文章、帖子等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
2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注明“转自(或引自)网”字样,并标明本网网址。
3、本站所有图片和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,仅用作展示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!QQ: 13671295。